Python内建类型str源码分析
这篇文章主要讲解了“Python内建类型str源码分析”,文中的讲解内容简单清晰,易于学习与理解,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的思路慢慢深入,一起来研究和学习“Python内建类型str源码分析”吧!
1 Unicode
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位是字节,由8个比特位组成。由于英文只由26个字母加若干符号组成,因此英文字符可以直接用字节来保存。但是其他语言(例如中日韩等),由于字符众多,不得不使用多个字节来进行编码。
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传播,非拉丁文字符编码技术不断发展,但是仍然存在两个比较大的局限性:
不支持多语言:一种语言的编码方案不能用于另外一种语言
没有统一标准:例如中文就有GBK、GB2312、GB18030等多种编码标准
由于编码方式不统一,开发人员就需要在不同编码之间来回转换,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。为了解决这类不统一问题,Unicode标准被提出了。Unicode对世界上大部分文字系统进行整理、编码,让计算机可以用统一的方式处理文本。Unicode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14万个字符,天然地支持多语言。(Unicode的uni就是“统一”的词根)
2 Python中的Unicode
2.1 Unicode对象的好处
Python在3之后,str对象内部改用Unicode表示,因此在源码中成为Unicode对象。使用Unicode表示的好处是:程序核心逻辑统一使用Unicode,只需在输入、输出层进行解码、编码,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编码问题。
图示如下:
2.2 Python对Unicode的优化
问题:由于Unicode收录字符已经超过14万个,每个字符至少需要4个字节来保存(这里应该是因为2个字节不够,所以才用4个字节,一般不会使用3个字节)。而英文字符用ASCII码表示仅需要1个字节,使用Unicode反而会使频繁使用的英文字符的开销变为原来的4倍。
首先我们来看一下Python中不同形式的str对象的大小差异:
>>> sys.getsizeof('ab') - sys.getsizeof('a')1>>> sys.getsizeof('一二') - sys.getsizeof('一')2>>> sys.getsizeof('????????') - sys.getsizeof('????')4
由此可见,Python内部对Unicode对象进行了优化:根据文本内容,选择底层存储单元。
Unicode对象底层存储根据文本字符的Unicode码位范围分成三类:
PyUnicode_1BYTE_KIND:所有字符码位在U+0000到U+00FF之间
PyUnicode_2BYTE_KIND:所有字符码位在U+0000到U+FFFF之间,且至少有一个字符的码位大于U+00FF
PyUnicode_1BYTE_KIND:所有字符码位在U+0000到U+10FFFF之间,且至少有一个字符的码位大于U+FFFF
对应枚举如下:
enum PyUnicode_Kind { PyUnicode_WCHAR_KIND = 0, PyUnicode_1BYTE_KIND = 1, PyUnicode_2BYTE_KIND = 2, PyUnicode_4BYTE_KIND = 4};
根据不同的分类,选择不同的存储单元:
typedef uint32_t Py_UCS4;typedef uint16_t Py_UCS2;typedef uint8_t Py_UCS1;
对应关系如下:
文本类型 | 字符存储单元 | 字符存储单元大小(字节) |
---|---|---|
PyUnicode_1BYTE_KIND | Py_UCS1 | 1 |
PyUnicode_2BYTE_KIND | Py_UCS2 | 2 |
PyUnicode_4BYTE_KIND | Py_UCS4 | 4 |
由于Unicode内部存储结构因文本类型而异,因此类型kind必须作为Unicode对象公共字段进行保存。Python内部定义了一些标志位,作为Unicode公共字段:(介于笔者水平有限,这里的字段在后续内容中不会全部介绍,大家后续可以自行了解。抱拳~)
interned:是否为interned机制维护
kind:类型,用于区分字符底层存储单元大小
compact:内存分配方式,对象与文本缓冲区是否分离
asscii:文本是否均为纯ASCII
通过PyUnicode_New函数,根据文本字符数size以及最大字符maxchar初始化Unicode对象。该函数主要是根据maxchar为Unicode对象选择最紧凑的字符存储单元以及底层结构体:(源码比较长,这里就不列出了,大家可以自行了解,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现)
maxchar < 128 | 128 <= maxchar < 256 | 256 <= maxchar < 65536 | 65536 <= maxchar < MAX_UNICODE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kind | PyUnicode_1BYTE_KIND | PyUnicode_1BYTE_KIND | PyUnicode_2BYTE_KIND | PyUnicode_4BYTE_KIND |
ascii | 1 | 0 | 0 | 0 |
字符存储单元大小(字节) | 1 | 1 | 2 | 4 |
底层结构体 | PyASCIIObject | PyCompactUnicodeObject | PyCompactUnicodeObject | PyCompactUnicodeObject |
3 Unicode对象的底层结构体
3.1 PyASCIIObject
C源码:
typedef struct { PyObject_HEAD Py_ssize_t length; Py_hash_t hash; struct { unsigned int interned:2; unsigned int kind:3; unsigned int compact:1; unsigned int ascii:1; unsigned int ready:1; unsigned int :24; } state; wchar_t *wstr; } PyASCIIObject;
源码分析:
length:文本长度
hash:文本哈希值
state:Unicode对象标志位
wstr:缓存C字符串的一个wchar_t指针,以“\0”结束(这里和我看的另一篇文章讲得不太一样,另一个描述是:ASCII文本紧接着位于PyASCIIObject结构体后面,我个人觉得现在的这种说法比较准确,毕竟源码结构体后面没有别的字段了)
图示如下:
(注意这里state字段后面有一个4字节大小的空洞,这是结构体字段内存对齐造成的现象,主要是为了优化内存访问效率)
ASCII文本由wstr指向,以’abc’和空字符串对象’'为例:
3.2 PyCompactUnicodeObject
如果文本不全是ASCII,Unicode对象底层便由PyCompactUnicodeObject结构体保存。C源码如下:
typedef struct { PyASCIIObject _base; Py_ssize_t utf8_length; char *utf8; Py_ssize_t wstr_length; } PyCompactUnicodeObject;
PyCompactUnicodeObject在PyASCIIObject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字段:
utf8_length:文本UTF8编码长度
utf8:文本UTF8编码形式,缓存以避免重复编码运算
wstr_length:wstr的“长度”(这里所谓的长度没有找到很准确的说法,笔者也不太清楚怎么能打印出来,大家可以自行研究下)
注意到,PyASCIIObject中并没有保存UTF8编码形式,这是因为ASCII本身就是合法的UTF8,这也是ASCII文本底层由PyASCIIObject保存的原因。
结构图示:
3.3 PyUnicodeObject
PyUnicodeObject则是Python中str对象的具体实现。C源码如下:
typedef struct { PyCompactUnicodeObject _base; union { void *any; Py_UCS1 *latin1; Py_UCS2 *ucs2; Py_UCS4 *ucs4; } data; } PyUnicodeObject;
3.4 示例
在日常开发时,要结合实际情况注意字符串拼接前后的内存大小差别:
>>> import sys>>> text = 'a' * 1000>>> sys.getsizeof(text)1049>>> text += '????'>>> sys.getsizeof(text)4080
4 interned机制
如果str对象的interned标志位为1,Python虚拟机将为其开启interned机制,
源码如下:(相关信息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说法和解释,这里笔者能力有限,暂时没有找到最确切的答案,之后补充。抱拳~但是我们通过分析源码应该是能看出一些门道的)
static PyObject *interned = NULL;voidPyUnicode_InternInPlace(PyObject **p){ PyObject *s = *p; PyObject *t;#ifdef Py_DEBUG assert(s != NULL); assert(_PyUnicode_CHECK(s));#else if (s == NULL || !PyUnicode_Check(s)) return;#endif if (!PyUnicode_CheckExact(s)) return; if (PyUnicode_CHECK_INTERNED(s)) return; if (interned == NULL) { interned = PyDict_New(); if (interned == NULL) { PyErr_Clear(); return; } } Py_ALLOW_RECURSION t = PyDict_SetDefault(interned, s, s); Py_END_ALLOW_RECURSION if (t == NULL) { PyErr_Clear(); return; } if (t != s) { Py_INCREF(t); Py_SETREF(*p, t); return; } Py_REFCNT(s) -= 2; _PyUnicode_STATE(s).interned = SSTATE_INTERNED_MORTAL;}
可以看到,源码前面还是做一些基本的检查。我们可以看一下37行和50行:将s添加到interned字典中时,其实s同时是key和value(这里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做),所以s对应的引用计数是+2了的(具体可以看PyDict_SetDefault()的源码),所以在50行时会将计数-2,保证引用计数的正确。
考虑下面的场景:
>>> class User: 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age): self.name = name self.age = age>>> user = User('Tom', 21)>>> user.__dict__{'name': 'Tom', 'age': 21}
由于对象的属性由dict保存,这意味着每个User对象都要保存一个str对象‘name’,这会浪费大量的内存。而str是不可变对象,因此Python内部将有潜在重复可能的字符串都做成单例模式,这就是interned机制。Python具体做法就是在内部维护一个全局dict对象,所有开启interned机制的str对象均保存在这里,后续需要使用的时候,先创建,如果判断已经维护了相同的字符串,就会将新创建的这个对象回收掉。
示例:
由不同运算生成’abc’,最后都是同一个对象:
>>> a = 'abc'>>> b = 'ab' + 'c'>>> id(a), id(b), a is b(2752416949872, 2752416949872, True)
感谢各位的阅读,以上就是“Python内建类型str源码分析”的内容了,经过本文的学习后,相信大家对Python内建类型str源码分析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,具体使用情况还需要大家实践验证。这里是编程网,小编将为大家推送更多相关知识点的文章,欢迎关注!
免责声明:
① 本站未注明“稿件来源”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整理。其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所属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收集整理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仅作为临时的测试数据,供内部测试之用。本站并未授权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主动获取本站任何信息。
② 本站未注明“稿件来源”的临时测试数据将在测试完成后最终做删除处理。有问题或投稿请发送至: 邮箱/279061341@qq.com QQ/279061341